一、灌区概况
通济堰灌区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始建于东汉(公元前141年),历经唐代重建、宋代扩修、元代整修、明代修复、清代改造、民国助修、解放后的连续五期扩建,形成了通济堰灌区现在的规模。通济堰灌区位于岷江中游右岸的眉彭冲积平原上,北抵新津县城,南至岷江平羌峡,东邻岷江,西至长丘山丘陵区,幅员面积888km2,灌区内总人口69.93万人。
灌区渠首引水工程位于新津县城南岷江与支流南河交汇处,设计引水流量48m3/s。灌区主要灌溉成都、眉山两市的新津、东坡区、彭山、青神四县(区),设计灌溉规模51.99万亩。灌区水利灌溉条件好,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205%。规划在节水改造完成后,将在东坡区、青神县扩大灌面5.10万亩,灌溉上述三县一区的30个乡镇378个村,使灌区设计灌面达到57.09万亩。
管理处现有职工309人,其中:离退休职工95人,在职职工214人,在职职工中有行政管理人员29人,专业技术人员39人,生产工人146人。
二、工程概况
灌区工程分5级渠系,共计总、东、西三条干渠总长98.47km,支渠65条长363.43km(其中万亩以上支渠14条164.47km)、斗渠304条长493.81km,支渠以上渠系建筑物3786座。至2008年底,通济堰灌区下达计划投资1.5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27亿元。先后完成了渠首取水枢纽工程改建、总干渠13.53km、东干渠8.204km,西干渠45.524km渠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与规划相比配套率只有22%,进展还比较缓慢。
三、水资源状况
通济堰灌区水资源总量为52.80亿m3,水质总体上满足水体功能的要求。其中南河及西河来水47.3亿m3,为本灌区的主力水源。灌区当地径流2.14亿m3,灌区边缘丘陵溪河来水3.03亿m3。
通济堰灌区属丰水灌区,灌区地下水开采量达小,灌区地下水可开采总量占灌区地下水开采量的5.8%,随着灌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用水量在不断增加,合理利用部分地下水资源,可以缓解灌区农业灌溉高峰期间用水矛盾。灌区当地水利设施可供水量为1.15亿m3,其中引水堰供水1.05亿m3,已建有各类小型水利设施1047处,总蓄水量963万m3,全灌区毛需供水量为6.17亿m3,进口引进水量,能够满足灌区用水要求。灌区设计灌面达到57.09万亩,工业、生活及其它综合用水量达2.98亿m3,灌区的综合供水保证率仍可达80%以上。
灌区亩均净灌溉定额约为430 m3/亩。通过对灌区骨干工程的节水改造,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不断提高,毛灌溉定额已降至811 m3/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