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灌区 > 灌区风采

观音寺灌区

一、灌区概况

观音寺灌区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四湖流域中区上游,西靠长江荆江大堤,北接荆州市玉桥开发区,南邻颜家台灌区,东至四湖总干渠,主要在荆州市的沙市区及江陵县境内,是全国大型自然引水灌区之一,承担着江陵县、潜江市、沙市、荆州开发区等四个县市区的9个乡镇、3个管理区及江北监狱的灌溉任务,自然面积840k㎡(其中耕地460.03km2、林地48.29 km2、荒地130.33 km2、水面80.1 km2、其它120.66 km2),,受益农田46.71万亩(折标准69.12万亩)。

观音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实施后,可恢复灌溉面积10.81万亩,恢复自流面积30.13万亩,总灌溉面积达69.12万亩,灌溉设计保证率可达85%,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7,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可达0.95,沟渠蓄水可达1500万m3,复种指数达到180%。

二、工程概况

随着灌区40年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使天然河道减少,人工运河增加,民垸扩大,湖泊缩小,逐步形成外有江河堤防拦洪水,内有河渠作排灌的新格局,水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初步形成以观音寺闸为枢纽,干支渠为骨干,大中小引、提工程相结合的灌溉系统和以西干渠、总干渠为骨干的天然河道与排水沟相结合,自流为主、适当抽排的排水系统。灌区渠系工程由观南闸、观中闸、观北闸、红卫闸、春灌闸等5座分水闸分水至各干支渠,干渠长40.64公里,支斗渠1048条2750公里,渠系建筑物1270处:其中大小涵闸995处、倒虹吸管26处、桥梁249处。设计灌溉面积69.1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58.31万亩。

总干渠自观音寺闸起至观中闸,全长0.86公里,设计流量77 m3/s,设计渠底宽40米,以下由观北干渠、观中干渠、观南干渠、红卫干渠、两湖干渠输水灌溉江陵、沙市、潜江及江北、三湖和六合垸农场,设计灌溉面积69.12万亩。

三、水资源状况

1、地表水资源。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102㎜,但年际及季节分配不均,年内主要降水量集中在4-8月,占全年总量的62%,分配相差高达2.5倍。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86亿m3。

2、过境客水。灌区主要引水源为长江。长江水量在沙市二郎矶多年平均3883亿m3,灌区多年平均引水量2.52亿m3(包括春灌抽水)。该引水口处长江含沙量多年平均1.33㎏/ m3。

3、地下水资源。主要是第四系孔隙承压水和第三系裂隙承压水双重叠加,埋深10-100m,地下水资源总量1.47亿m3。由于地表水充足,对地下水的利用仅作为集镇、农户生活供水。

观音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实施后,近三年的平均灌溉用水量13800万m3,近三年的亩均灌溉用水量为670.9 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