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灌区 > 灌区风采

三道河灌区

一、灌区概况

襄樊市三道河灌区位于东经111°51′—112°22′,北纬31°35′—31°48′之间,横跨南漳、宜城两县市,地处蛮河以北、襄城区潼口河以南、汉江以西、三道河水库以东地区。灌区范围包括南漳县武镇、城关、涌泉、胡营和宜城朱市、小河、城关、璞河、雷河、郑集、龙头等11个乡镇以及襄樊市清河农场、南漳县林场、宜城市农科所、原种场等4个农林牧场,自然面积978.28平方公里,总人口34.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90万人。灌区总耕地面积42.6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0.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7.5万亩,现有实际灌溉面积为23.14万亩,设计引水流量为43m3/s,设计灌溉保证率为75%,复种指数为1.72。 灌区粮食总产2.54亿公斤(亩产600公斤),棉花104.7万公斤,油料212.5万公斤,国民生产总值49.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15亿元。灌区为南漳、宜城两县市经济发达地区,在襄樊市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襄樊市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二、工程概况

三道河灌区由长渠发展而来。解放后,湖北省人民政府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对长渠灌区的复建扩建, 1966年建成三道河水库并投入运行,上世纪七十年代兴建了北干渠、永丰渠和长乐渠,形成了以三道河水库及其结瓜水库为水源,以灌区干支渠为网络的“蓄、引、提”相结合,“大、中、小”相调配的长藤结瓜式水利灌溉系统。灌区共有干渠4条(长渠干渠、北干渠、永丰渠、长乐渠),共长119.25公里;支渠117条,长243.25公里(其中重要支渠38条,长186.9公里);斗渠701条,长333公里;骨干排水沟总长33.1公里,渠系建筑物2484座,支渠以上渠道衬砌长度19.34公里,渠系及建筑物配套率63.6%。

三、水资源状况

灌区地表水资源总量共有6.16亿立方米。目前开发利用主要是三部分:一是三道河水库以上多年平均来水3.6亿立方米;二是灌区15座中小型水库多年平均来水量0.4亿立方米;三是灌区2389口堰塘多年平均供水0.12亿立方米,共计多年平均来水4.12亿立方米,占灌区地表径流的67.0%。灌区地下水分布及储量从总体上看并不丰富,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水及裂隙岩溶水两大类型。孔隙水主要分布在蛮河中下游沿河两侧滩地和一级阶地,以及下游汉江平原。裂隙岩溶主要分布在南漳县城关石灰岩分布地区,储量较丰富,涌水量为1000-5000吨/日。城关以下河段涌水量为100-500吨/日,含水层厚30米以上,埋深6-12米。宜城市地下水分布321.3平方公里,净储量1.25亿吨,全灌区净储量约在1.5亿吨左右。目前灌区已打机井136眼,每年抽地下水44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800多亩,潜力很大。灌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16亿立方米,但目前开发利用不到70%,尤其是干旱年灌区地表径流量较小,不能满足灌区农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