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山东:李家岸灌区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水利报

归档时间:2020-08-14

张曜为山东引黄灌溉的先行者

李家岸灌区航拍图

黄河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治理黄河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尽管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的想法古已有之,但在黄河下游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人们,世世代代更多关注的是如何避其害。把兴河之利付诸行动的,首推清朝末年张大官人——山东巡抚张曜。

张曜(1832—1891),字朗斋,号亮臣,祖籍浙江上虞。早年在河南固始兴办团练,曾参与镇压捻军和太平天国运动,历任知县、知府、道员、布政使、提督等职。陕甘平定后,率部于哈密屯田垦荒,岁获军粮数万石,为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准备。1884年,率部入关,警备直隶北部

清光绪年间,黄河连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1886年,时任河南布政使的张曜赴济南接任山东巡抚。他把治理黄河当作首要任务,深入百姓调查研究,认为“治河如治病,泛滥冲决,此河之病也,淤滩沙嘴,横亘河流,此又致病之由也”。根据这一判断,他提出了“疏”与“分”相结合的治河主张:一方面疏通泄流河道,增强泄洪能力;另一方面分流洪水,减轻泄洪压力。

针对黄河山东段两岸河道窄、泥沙淤积、堤坝不够坚固等问题,他带领民众疏通河道、高筑堤坝。在黄河治理过程中,张曜发现黄河抢险筑埽用料以柳为最,遂下令在黄河两岸种植柳树,形成了绵延千里的柳树风景带,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张公柳”。

鉴于当时黄河从牡蛎口入海不够通顺,张曜主张顺应黄河流势,带领人们将黄河口改道由韩家墩入海,使河口通畅无阻;针对河床淤积坝,他又带领人们乘平头圆船,到河中开挖清理,并曾采用过铺小铁轨带铁车的运土方法。河道通畅了,水流就会平稳,水患自然就会减少。

为减轻河道行洪压力,张曜曾派人在齐河县赵庄、刘家庙和东阿县陶城铺各建减水闸坝一座,以防异涨。当时张村、殷河、大寨、西纸坊、高家套先后漫决,张曜令人审时度势,随时分泄。1891年,他带领百姓在齐河县桑梓店镇(今属济南市天桥区)油坊赵附近黄河大堤督修3孔石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工建设的李家岸灌区引黄取水口,就选在距石闸600米的李家岸村,灌区也因此而得名),并沿南北方向开挖河道至徒骇河,用于分流黄河水,并考虑用于农业灌溉。由于当时人们对黄河的极度恐惧,工程建成后,没有来得及使用就被废弃了。这可能是山东省将黄河水用于兴利的最早设想。

1891年6月,张曜在黄河大堤指挥防汛时,突发疾病,不治身亡。出殡之日,济南、齐河百姓倾城相送。朝廷追赠张曜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并准予在立功省份建立专祠,年年供奉,岁岁祭祀,于是就有了济南大明湖畔的“张公祠”。传说张曜死后变身为“黄河大王”,帮助人们继续治黄。在黄河两岸,人们亲切地称张曜为“张大官人”。刘鹗所著《老残游记》中的庄功宝正是以张曜为人物原型,刻画了他一生为民、治理黄河的功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引黄事业发展经历了试灌、停灌、复灌、大发展几个阶段,引黄灌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工程。李家岸灌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956年,党中央发出“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号召,山东省决定探索引黄灌溉的路子。经过两年试验,1958年,背河淤改洼地种植的水稻产量历史性地达到200公斤。引黄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直接颠覆了千百年来黄河为害的传统看法。

但是,由于人们对旱、涝、碱的自然规律认识不足,工程不配套,重灌轻排,急于引水,1961年大涝之年,只引不排和排水不畅的引黄灌溉活动加重了涝灾,扩大了土地的盐碱化,全市盐碱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8万亩,猛增到1962年的326万亩,给全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962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在范县召开了由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有关省地负责同志参加的现场会议,他认为“三年引黄造成一灌、二垮、三淤、四涝、五碱化的结果”,决定“今后十年二十年不要再希望引黄”。4月9日,山东省水利厅召开平原地区排涝改碱会议,确定德州除济阳县的沟阳灌区保留外,其他灌区全部停止引用黄河水,废渠还耕。

1965年,天气干旱严重,山东省委向水利电力部报送了《关于恢复和发展引黄灌溉的报告》。1966年3月,该报告获得批复,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的穆林宣布恢复引黄。6月,齐河韩刘、济阳葛店小型引黄闸建成放水。1968年,德州大旱,冬春连续147天无雨雪,河干井枯,连群众吃水都发生了困难,市政府决定扩大引黄灌区的规模。1970年10月,经山东省政府和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结合黄河北展修建将李家岸分洪闸改为分洪灌溉闸,兼作灌溉功能,分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灌溉流量100立方米每秒,闸后新建南北向36公里总干渠一条,其他建筑物若干,李家岸灌区初步成形,设计灌溉面积132万亩。次年6月7日灌区正式提闸引水。

在灌区多年的运用实践中,灌溉工程不断配套,灌溉范围不断扩大。1974年6月,李家岸灌区总干渠大堤由棉李泄水闸接长到王书干沟引水闸,接长10.5公里。1985年冬,又将总干渠接长到牛角店泄水闸,接长0.9公里。1989年冬,通过接长北四分干,将地下输水总干渠由德惠新河延长到马颊河及以北的宁津新河。至此,通过地上总干渠、地下总干渠,借助德惠河、马颊河,灌区供水范围扩大到齐河东部,临邑全部,陵县、宁津东部,乐陵、庆云全部共43个乡镇、4个街道,设计灌溉面积扩大到321.5万亩,基本达到现有规模。

1999年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水利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李家岸灌区发展进入快车道。截至目前,新建改建各类水工建筑物369座,治理各级渠道138公里,新建改建管理道路53.4公里。在实现工程功能性的基础上,新建工程更加注重工程的景观功能和文化氛围,如牛角店节制闸的“鼎”形设计等。项目的实施不仅扩大了灌区灌溉面积,工程运行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干支渠渠道水利用系数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015年实施的三分干引水复线项目在总干渠东风闸开口,通过王书干渠、三分干渠,穿德惠新河继续向北供水,彻底解决了临邑北部高亢地区乐陵、庆云两县的供水问题。

引黄供水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截至2017年年底,李家岸灌区累计引水273亿立方米,年均引水5.7亿立方米。不仅为德州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打下了基础,而且通过为灌区内平原水库供水,使德州2015年在全国首先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灌区下游的庆云县11.7万人告别了世世代代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喝上了优质甘甜的黄河水。2010年冬,德州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灌区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冬季带冰引水工作,历时55天,累计引水1.37亿立方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大旱之年无大旱》为题,对李家岸灌区冬季引水工作进行了典型报道。2017年实施的引黄济沧项目,携带着山东人民的深情厚意,当年为河北沧州送去黄河水1.1亿立方米,受到了河北人民的广泛赞誉。


点击下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