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永恒的印记|鸭河口灌区:万顷澄碧育粮仓

来源:河南日报

归档时间:2019-08-13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因为一条宽阔蜿蜒的白河,南阳成了不少外来者艳羡的“北方水城”。如果说这条河是穿过南阳盆地的“玉带”,那么坐落在河流上游、供给全城饮水的鸭河口水库无疑就是一颗“珍珠”。碧波荡漾的水库,再加上日夜繁忙的鸭河口水电站、连接四方的灌溉干渠等6万多座水利建筑,构成了我国十大灌区之一——鸭河口灌区。

地处豫西南南阳盆地腹心,北靠伏牛山、南接湖北省的鸭河口灌区,位于唐河、白河之间,南北长约100公里,总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宛城区、新野县、唐河县、方城县、社旗县等传统产粮大县的34个乡镇(街道办),都在这万顷澄碧的“抚育”范围之内,日夜受其滋润。

1958年,鸭河口水库在位于南召县境内的汉江支流白河上游动工兴建,1959年实现大坝合龙,1960年开始拦洪蓄水,总库容13.2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303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工业及城市用水,结合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建成后,水电站、鸭灌渠等水利设施陆续开始建设,逐渐形成了鸭河口灌区。

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69年,我省制定了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纲要,要求在3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建设稳产高产田5000万亩,完成十大灌溉工程和7万眼机电井配套任务。1972年8月、1973年7月,国务院两次召开北方抗旱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四五”“五五”的粮食产量目标,分配给河南的任务是到1980年粮食产量达到250亿公斤。

为了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四五”期间,河南大规模地开展了农田基本建设运动。1971年至1975年,全省最高上工人数达1600万人,有效灌溉面积从1970年的3768万亩增至1975年的5374万亩。这期间,鸭河口灌区、引丹灌区相继建成,涝时化惊涛为安澜,旱时放甘霖保丰产,为改善南阳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条件作出了贡献。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专家徐海亮认为,鸭河口灌区等水利设施的建成使用,为河南上世纪70年代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工农业产值增长作出了贡献。

如今,鸭河口灌区已经成为南阳盆地风调雨顺的“稳压器”。灌区拥有白桐、鸭东2条总长93.6公里的总干渠,8条总长210.5公里的分干渠,118条总长628.5公里的支渠,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工程建设时的设计灌溉面积是238.1万亩,1998年确认有效灌溉面积132.6万亩,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提升和节水改造,目前灌溉面积已经接近170万亩,仍在为南阳乃至河南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8月6日,南阳市鸭河口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点击下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