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四川省 >
正文

四川绵阳游仙区创新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

来源:游仙区水务局

归档时间:2018-12-13

  绵阳市游仙区是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都引水工程一期的最大灌区,辖区内渠道总长352公里,控灌面积40.04万亩,受益人口30.26万人。12月6日,全国灌区管理办法修订工作研讨会在该区召开,其奋力推进活力灌区、生态灌区、智慧灌区建设,为实现“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灌区”奋斗目标作出的不懈努力及卓有成效的创新探索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活力灌区建设。一是突出政府主体,大力增强灌区组织管理工作力量。将承担灌区管理职能的差额拨款准公益事业单位-游仙区武管局,转制为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同时,上收乡镇水利编制,整合力量,组建3个片区管理所,并通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变过去的“分兵游击作战”为现在的“组团联动作战”,构建起了完善的灌区基层服务管理体系。二是发动群众主体,着力推进民间多元化管水组织建设。切实增强用水户协会服务能力,有效调动群众自主管理积极性,积极推行灌区建设项目方案民定、工程民建、资金民审、建后民管,真正形成了“县级灌区水管单位+片区水管服务站+用水户协会”的政府主体主导、群众充分参与的综合管理模式。三是培育市场主体,全面整合社会建设管理力量。在武引工程灌区魏城片区开展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试点工作,该片区的5座小(一)型水库、166公里斗渠以上输供水渠道和1座大型泵站的已实现物业化维护管理,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成本下降达10%以上,灌区建设农业用水成本下降20%以上。同时,近五年,游仙区还通过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民间支持,筹集灌区建设资金14.4亿元,为大力推进灌区续建改造,促进全区农村灌排水网体系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凝聚工作合力,推进生态灌区建设。一是立足机制体制创新,全方位推行灌区“渠长制”。对辖区内352公里武引工程灌区渠道,按照区内干渠、跨镇乡支渠、镇乡斗渠、村社农渠,设置“四级渠长”,完善灌区渠系沿线保护体系;建立建设项目占用灌区基础设施和沿线补偿机制,并以“一处渠道就是一条风景线”,同步推进灌区水文化建设,坚持灌区水利工程与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投资修建水文化渠道4.2公里,打造“水文化公园”1处,修复100年以上古渠2条,新建生态渠道5.6公里,凝聚起了全社会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二是立足节水减排增效,全灌域推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通过建立和实行分类水价机制、累进加价机制及奖补激励机制,弥补了末级渠系维护资金缺口,农业灌溉用水量下降19.6%,农业水价由原来38元每亩,降低到34.7元每亩,降幅达到8.7%,全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广达到100个行政村,灌溉时间缩短到15天以内,水费成本、运行成本降低达到40%。三是立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和治理。以骨干水源工程(水库)为源,武引工程渠系(干、支、斗、农、毛渠)为藤,小型水源工程(塘堰、蓄水池)为瓜,建设覆盖全域的瓜藤结构灌区水利工程网络,构建起“渠库相通、水系连网、互为补充”的现代化“水网”,有效解决了灌区工程性、季节性、区域性缺水问题。

  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智慧灌区”建设。一是智能化计量收费,实现用水计量缴费“一键操作”。已建成智能化灌溉面积800亩,正在履盖全片区3950亩农业灌溉面积,通过手机APP实现信息共享的斗口水量实时监测计量点187处,测控一体化闸门12个,10个雷达计量点,灌区斗口水量实时监测计量控制灌溉面积达到了34万亩,基本实现了斗口水量自动测报系统的全覆盖,并在项目区建立了全覆盖的微信公众号水费查询缴费系统,实现了用水户查询缴费“一键操作”。二是“水肥药一体化”,推行农业精准智能化灌溉。柏林洛水葡萄产业园远程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后,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2提高到0.8以上,节约用水达到80%,亩均节约水费24元;降低人工支出约4800元;亩均减少肥料、农药用量达到37.5%以上,降低农资1500元,降低面源污染50%以上,亩均节约成本达到6324元。三是搭建信息管理平台,推进灌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在灌区渠系工程巡查中,使用“丁丁考勤系统”、“巡河(湖、渠)APP”,对巡查线路、位置、次数、工作轨迹等进行外勤管理,及时反馈信息,实行外勤管理信息化;在主要渠道安装断面监测系统14个,在小(一)型水库、重点小(二)型水库安装水库动态监管系统27个;在渠道取水口安装流量监测系统7个,实行工程监控信息化,灌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点击下载: 暂无